• <dd id="kumsi"><nav id="kumsi"></nav></dd>
    <xmp id="kumsi"><nav id="kumsi"></nav> <menu id="kumsi"><code id="kumsi"></code></menu>
    <menu id="kumsi"><strong id="kumsi"></strong></menu><nav id="kumsi"></nav>
    <nav id="kumsi"><code id="kumsi"></code></nav>
    <menu id="kumsi"><nav id="kumsi"></nav></menu>

    C114通信網  |  通信人家園

    市場
    2023/7/27 16:52

    運營商停辦eSIM業務,問題出在內部管理上

    ICT解讀者  老解1972

    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相繼宣布暫停辦理eSIM手表一號雙終端業務,給出的原因都是“由于業務維護升級”,同時又保證“已辦理eSIM手表相關業務的用戶,可繼續正常使用”。

    國內運營商開通eSIM手表一號雙終端業務,起始于2017年中國聯通蘋果在Apple Watch 3上的合作。

    在Apple Watch 3之前的智能手表,大部分只能通過藍牙手機進行連接實現部分通信功能,但蘋果公司在Apple Watch 3的面板里嵌入了一枚天線,使其實現獨立的蜂窩通信功能,并且通過采用eSIM卡技術支持Apple Watch和iPhone共享同一個電話號碼,從而實現一號多終端,確保即使iPhone不在身邊也能時刻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大大方便了用戶,由此帶來了Apple Watch 3之后系列智能手表的熱銷,推動了包括智能手表在內的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華為、小米等國內手機廠商的智能手表業務迅猛增長。

    因此,eSIM手表一號雙終端業務從4G時代開始在國內已開展5年之久,進入萬物互聯的5G時代之后,以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為代表的國內運營商卻突然暫停了這項業務,而且并未給出具體原因,難免會引起市場和行業的眾多猜測。

    主流的猜測將暫停eSIM卡業務歸因為安全問題,認為eSIM業務依靠遠程管理平臺,有可能被黑客入侵或感染病毒,會引發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

    筆者并不認同這種猜測:

    其一,eSIM業務從2017年開始在國內部分城市試點應用至今,如果存在較大的可能導致業務暫停的安全問題,也不會任其持續發展5年之久。

    eSIM業務從2017年個別運營商在部分城市試點起步到2020年三大運營商集體獲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不僅通過了行業主管部門的嚴格驗證與監管,并且對于“履行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網絡與數據安全的有關要求”“有效防范網絡與信息安全風險”有了周密的管理制度保障才得以開展的。

    而且,如果eSIM業務本身真的存在所謂“安全隱患”,運營商卻只暫停新辦業務,而將規模巨大的存量用戶置于“正常使用”的安全風險之下,未免自相矛盾。

    其二,認為eSIM業務采取的是遠程管理平臺就有可能被黑客入侵或感染病毒的說法,無疑是過時的技術盲,在產業上云的數字化時代,僅僅因為是“遠程管理”就質疑其安全性未免過于淺陋。

    從2022年開始,蘋果在美國市場推出的iPhone 14已經全面采用eSIM技術而徹底摒棄了實體SIM卡,如果eSIM業務存在有損用戶利益的安全問題, iPhone 14 系列怎么會深受美國蘋果用戶追捧?蘋果歷年 iPhone 新機型的占比通常在 70% 左右,而根據 2023年6月的統計數據,iPhone 14 系列創下近期新高,在美國市場的iPhone銷售占比中達到了79%,這其中除了iPhone 14自身的吸引力外,美國本土運營商針對通過eSIM轉網的iPhone 14用戶提供的優惠促銷也功不可沒。

    由此,網上也有一種“陰謀論”的說法,認為eSIM是蘋果用來顛覆手機行業的技術手段,eSIM技術的普遍應用有利于蘋果進一步蠶食手機市場和爭奪行業話語權,進而會打壓我國的國產手機廠商,所以運營商暫停eSIM業務可以對蘋果形成反制。

    這種說法其實不值一駁,eSIM技術并不是蘋果的專利,而是通信行業組織GSMA力推的全球標準規范,根據GSMA的報告,截至2022年6月,全球已有超過260家運營商(包括虛擬運營商)推出了使用于智能手機的eSIM服務,蘋果的iPhone只不過是支持并適配eSIM的主流機型之一。

    而且,僅就被暫停的eSIM手表一號雙終端業務而言,除了蘋果的Apple Watch之外,華為的智能手表業務所受影響應該更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最新報告,華為和蘋果的智能手表出貨量在中國市場占比合計達到47%,幾乎占據中國市場的一半,且兩家份額幾乎不分伯仲。

    受制于芯片供給,曾經領先蘋果的華為手機已經遠遠落后,所以華為對在智能手表業務上與蘋果進行競爭寄予厚望。華為官網顯示其智能手表全面支持eSIM業務,可以通過運營商 eSIM 一號雙終端實現獨立通話和獨立上網功能為用戶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因此,通過暫停eSIM業務來反制蘋果,無疑也會影響華為智能手表的銷售,而對華為處于困境的終端業務造成更大的傷害。

    所以排除上述種種不靠譜的“猜測”,對于運營商暫停eSIM手表一號多終端業務,筆者認為eSIM技術本身沒有任何問題,而問題最有可能是出現在運營商的內部業務管理上。

    一方面是運營商自建的eSIM管理平臺技術不過關,被不法分子找到了漏洞,從而出現了通過將eSIM轉化為實體卡,非法竊取運營商流量資源的現象。在網上出現了將eSIM芯片拆出來焊接到專門的卡板上還原為實體SIM卡、代為遠程制卡等非法教程,由此導致作為副卡的eSIM出現超額流量,造成運營商業務收入的損失。

    另一方面,也不乏運營商有內部人員與分銷渠道商相勾結,違反工信部“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僅限開通數據業務和與之相關的定向話音、定向短信業務”的規定,將資費便宜的物聯網eSIM面向手機用戶進行銷售以牟利。在網上搜索,月租9元即可享300G流量卻不支持語音通話的套餐隨處可見,與運營商百元起步、只含30G流量、200分鐘通話的5G標準套餐價差如此之大,其中難免藏有貓膩。

    根據工信部最新統計,截至2023年6月末,三大運營商發展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21.2億戶,占移動網終端連接數(包括移動電話用戶和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的比重達55.4%,我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移動物聯網迎來全面發展重要節點。而相較于傳統的實體SIM,在成本、性能、管理方面有著全面優勢、代表通信業鑒權技術迭代進步的eSIM,無疑是推動我國移動物聯網行業發展的重要技術能力之一。

    而在智能手表上的一號多終端業務是eSIM在我國應用最為廣泛的業務,一方面為智能手機、手表用戶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為運營商帶來了每月10元的副卡租費收入;更重要的是會為eSIM在物聯網、車聯網、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健康醫療、智能計量等行業的廣泛應用積累技術和管理經驗。

    因此,運營商如果因為內部業務管理問題而暫停eSIM業務,無疑是因噎廢食;同時其又不對具體原因加以解釋,而任由輿論將“不安全”的標簽貼在eSIM技術身上,更無疑會對eSIM技術在物聯網行業的推廣應用造成阻礙,甚至影響萬物互聯愿景的實現進程,則更為得不償失!

    所以,為了給eSIM技術正名,推動eSIM在智能手表及物聯網場景的健康發展,建議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展開內部業務管理問題的自查自糾,象中國聯通一樣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盡快恢復eSIM相關業務,還用戶以便利!

    給作者點贊
    0 VS 0
    寫得不太好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C114通信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熱門文章
      最新視頻
      為您推薦

        C114簡介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 手機版

        Copyright©1999-2023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滬ICP備12002291號

        C114 通信網 版權所有 舉報電話:021-54451141